种植体周围并发症患者可自行早期识别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对于经口腔健康教育的种植患者,通过一系列问题,可早期识别其种植体周围健康状况及并发症。种植体埋入并发症及术后护理事项有哪些?
1.创口裂开
缝合过紧或过松,尤其在诱发感染的情况下更易发生。应及时清创,再次缝合。
2.出血
因黏骨膜剥离损伤大或黏膜下广泛剥离,术后压迫不够导致。提倡在术后早期冷敷,晚期热敷。
3.下唇麻木
多因术中损伤颏神经或下牙槽神经所致。前者多可恢复。后者应去除种植体,避开神经重新植入。
4.窦腔黏膜穿通
上颌种植时,由于骨量不足,容易穿通上颌安或鼻底黏膜,应及时去除种植体。
5.感染
6.牙龈炎
1、严格把握和执行种植牙的适应症要求;不仅要进行口腔检查,而且对于老年人,建议还需要做一些常规的全身检查,有利于全面排查疾病,评估种植牙的风险,从而制定详细的种植牙方案。
2、选择专业的种植牙医生:这是取得种植牙良好的结果的关键因素所在,一般情况下,种植牙医生都是需要经过一系列严苛的学习和考核的,不仅要有相关资格认证,还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的种植牙案例,这样才能保证种植体的结果。
3、种植牙术后遵从医嘱进行护理:种植牙后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告知详细的种植牙术后护理注意事项,一般包括不要马上吃一些过硬过热的食物,以免刺激创口,引起炎症;还有不要经常用舌头或者用手去触碰人工牙根,否则很容易引起种植体松动不稳定。
1.适应证的选择及术前处理牙周炎未得到控制,病变持续进展,或有重度牙周炎病史,对牙周炎易感的患者,不宜作种植牙齿。一般患者种植前应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常规洁牙,治疗邻牙及口内其他天然牙已有的牙周炎,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2.种植体及其上部结构的设计种植体材料、表面形态、上部结构龈面设计都应利于菌斑控制,种植体数目、位置、排列、上部牙齿的咬合关系都应利于均匀分散应力、尽量减少种植体承受的侧向力和扭力。
3.外科手术操作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动作精细、轻柔,减少对组织的机械创伤和热损伤。种植体埋入的深度要考虑生物学宽度。
4.种植后牙周维护
1.牢固
这种植牙齿是人工种植在牙槽上的,扎根在口腔中,类似于人工生长,所以比较牢固。
2.舒适
种植牙比假牙更加舒服,没有假牙的基托与卡环,也不会影响到味觉迟钝和吃东西时候的不适应。
3.不磨牙
Iti种植体有自己独立的压根,跟邻近的牙齿不会粘在一起,两者间都是独立存在的。
4.美观
Iti种植牙齿具有美观性,牙齿的形态可以按照求美者的需求来进行设计,颜色也是可以定制的,较为人性化。
1.螺旋型种植体以Branemark种植系统为主要代表的一类骨内牙种植体,利用种植体的表面螺纹来提高骨界面的结合强度,分自攻型与非自攻型两种。
2.柱状种植体此类种植体直径一般较螺旋型种植体粗,为提高种植体骨界面的结合强度,表面多采用各种涂层技术形成粗糙面,代表性的种植体系统有Core-Vent、IMZ、ITI、Friadent等系统,近来此类种植体也多设计有部分粗螺纹。
3.叶状种植体因形似叶片而得名,种植体骨内段设计成薄片状。主要适用于窄或高度不足的牙槽嵴,尤其是上下颌后牙区的种植,叶状种植体可以利用横向的长度来弥补牙槽嵴高度和厚度的不足,同时叶片角度经适当调整可避开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此类种植体为一段式,骨界面多有光纤-骨性愈合,临床成功率不高,目前应用较局限。
4.锚状种植体呈锚基状是叶状种植体的一种改进型,在临床中应用较少。
5.穿下颌种植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贯穿下颌骨的种植固位钉,另一部分是植于下颌骨下缘的长形固位夹板,与固位钉连接在一起,并用短螺钉固定于下颌骨上。该种植体是由荷兰学者Bosker于1986年首先报道,主要用于下颌骨严重萎缩的病员。
6.下颌支支架种植体由位于口内、悬在牙槽嵴上方的弓形支架与在前牙区和双侧升支处植入骨内的骨内段组成,利用口内支架支持、固定牙齿。该种植体亦主要用于下颌骨严重萎缩的病员。(编辑3001)